特朗普的“关税大棒”,砸来砸去,砸到了自己的头上,他才知道疼。 一纸关税,断了美国农民的财路。而特朗普的一句求情,换不来中国企业的订单。 今年8月,美国农业部出口销售数据显示,来自中国的大豆订单为零。 但在2023/2024 年度,美国对中国大豆出口总量约为 2410 万吨。约占其出口总量的近二分之一。 这一年的剧变,并非偶然。它是贸易战之后“去美化”策略的结果,是中国多年来供应链重塑的一个关键节点。 2018年开始的关税战,改变了整个全球大豆市场的走向。 中国为反制美国的高额关税,将大豆列入反制清单,对美豆加征23%的进口税,这项政策至今未取消。 这23%的关税,像一堵墙,让美国大豆在价格上失去了竞争力。 即使美国农场主将价格压到成本线之下,中国进口商也不愿意“赔本做买卖”。 这对美豆来说,是一次结构性的冲击。 美国农场主不仅面临订单流失的压力,还面临着仓储成本、价格下跌、债务上升等连锁反应。 今年,美国已有 88 家家庭农场或企业农场申请破产,高于 2024 年同期的50家。 特朗普的“票仓”,正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。 美国政府虽然砸下了61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,但这点补贴根本无法填补订单断裂造成的缺口。 美豆滞销不是偶发事件,而是结构错位的必然结果。 今年8月,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再次发文,希望中国能“将大豆采购量增加三到四倍”,理由是“美国大豆品质全球第一”,“中国可能面临供应短缺”。 但现实是,中国的大豆并不缺。 美国缺的是对形势的认知。 中国早已不再依赖单一国家的大豆供应。 据报道,中国进口商已完成9月大豆采购,总量约 800 万吨,全部来自南美。 此外,10月中国买家已确定采购约400万吨大豆,占其预期需求的一半,同样来自南美。 这两个月的订单,覆盖了原本美豆应有的市场份额。南美,尤其是巴西,成为了美豆的“替代者”。 这个替代过程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中国在过去七年中稳扎稳打的成果。 舟山港,是中国大豆进口的重要口岸。今年4月,该港接收了40艘来自巴西的大豆运输船,同比增长48%。 这种增长背后,是中巴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。 中远海运与巴西桑托斯港的铁路项目已于于 2023 年正式启动,把运输周期从原来的 20 多天缩短到10-14天。 运输更快,成本更低,巴西大豆在性价比上全面碾压美豆。 更重要的是,中国企业在巴西不仅仅是“买家”,还是“投资者”。 从港口、铁路到农业科技小院,中国一步步打通了大豆从田间到船舱的全链条。 中巴之间甚至建立了本币结算机制,2024年人民币在双边大豆贸易中的结算比例已达35%。 这意味着,交易不再依赖美元,汇率波动的风险也被锁定。 南美的大豆供应链,已经完全成型。 而中国,不仅在“外部找替代”,还在“内部找突破”。 东北盐碱地上的大豆试验田,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国产大豆的命运。 黑龙江、吉林等地通过推广耐盐碱高产大豆品种,亩产突破300公斤。 这是过去20年来从未有过的跃升。 这意味着,国产替代已不再遥不可及。 过去,中国之所以依赖进口,是因为自给率低、产量不稳、成本高。 但现在,国内产能正在逐步释放,饲料企业如新希望、正大集团也在推广“无豆粕配方”,用酶解技术释放玉米蛋白价值。 这场“从种子到饲料”的大豆革命,在悄然重塑中国的农业安全底盘。 大豆,原本是美国手中的一个“谈判筹码”。 特朗普在任时,曾数次以大豆为交换条件,要求中国增加采购以减少贸易逆差。 但中方始终强调:贸易逆差的核心并非农产品,而是美国不愿意向中国出口高附加值技术产品。 如今看来,这场“用大豆交换政治”的算盘,已经失灵。特朗普的喊话,已经没有了实质意义。 中国外交部多次回应称,中方是否采购美豆,将根据市场和政策需要决定。 而市场已经给出明确答案。 从舟山港的卸货量,到东北田间的亩产数据,再到南美港口的运输线路,这场有关大豆的博弈,已然有了结局。 美国700万吨大豆,在仓库中静静等待命运的宣判。 是烂在地里,还是低价甩卖? 无论结果如何,这背后的现实是:美国大豆失去了中国这个最重要的买家。 一粒大豆,牵动大国博弈,也映照全球格局。 从南美到东北,从港口到田间,中国用行动回应了喊话。 美国若想挽回市场,靠的不是情绪,而是真诚和规则。 而中国,早已在粮食安全这条路上,走出了自己的节奏。 |